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本体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   标识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田强(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本体基础研究”(课题批准号:GFA111021)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课题组主要成员:乔辉、蔡坚、李春涛、叶若舟、李洁红、陈军、王祥玉。

      正文

      一、内容与方法

    • 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英语入学统一考试”的本体范畴所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对研究内容和属性的定位,本课题研究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基本层次展开:1、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系统理论梳理;2、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统一考试的属性和功能研究;3、对于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研究。4、对于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与重点方面的研究。5.关于考试指导性文件的内容构成。

      1、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系统理论梳理

      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统一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系统上讲隶属于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育,因此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系统起点定为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育。历史经验能为今天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提供十分有益的教训,从而提高整体认识水平;教育系统理论的构建既能帮助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回答关于系统定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更能够验证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这是系统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认识起点。

      但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工作开始后,我们发现上述两个方面现有的建设及成果都很不尽如人意:文献中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仅限于1949年之后,且以正面为主;迄今为止,我国高校英语教育领域的科研和学术工作都是以文学和语言学为系统进行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些主要方面(如系统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成果评估等)未能得到必要的研究。

      为了能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建立在坚实的认识基础之上,本课题对于相关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梳理(主要成果参见“课题研究总报告”的相关方面)。

      (1)总结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和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营养。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研究生英语教育并没有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独立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并先后形成了三种模式,即“旧中国模式”(1862~1849)、“新中国模式”(1949~1966)和“当代中国模式”(1978~现在)。“旧中国模式”有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由于受到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新中国模式”自身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结构和方向性问题;“当代中国模式”确实较“新中国模式”有了很大发展,但结构和认知上依然存在一些严重或较为严重的问题:如系统定位“飘浮”、教育目的“偏向”、教育内容“范畴模糊”、应试教育“功过混淆”等。

      (2)厘清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和研究生英语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奠定认识基础。

      在理论和认识层面的研究工作中,本课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世界文化的资源。英语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交流”,而是知识学习,是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及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通过民族语言无法获得或及时获得的那部分知识。这样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才有坚实的“系统附着点”。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通过社会教育系统培养的最高端的人才,其在综合知识水平上的要求也应该最高。研究生英语教育和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建设和发展应服务于这一根本目的。

      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是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范畴进行的。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唯一的“正确之道”。出于对现实和技术性因素的考虑,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目前和近期未来所涉及的主要还是素质教育领域的内容。(但国家应加快实施专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生英语教育。)

      我国英语学习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教育的认知与传统等因素决定着考试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甚至是唯一)的“可见目标”,因此是我国英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试教育”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是正确的。现实中“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于英语教育整体目标和学习内容知识范畴或系统性的缺失,结果造成了“过分应试”。解决现实中“应试教育”问题的正确途径方法不是“堵”,而是通过有效建设完善英语教育系统来为考试准确“定位”,对过分应试进行正确“疏导”。

      2、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统一考试的属性和功能研究。

      虽然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隶属于我国社会考试系统,但与绝大多数考试形式相比,它又具有显著的独特之处。

      (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

      (由于博士生入学考试目前仍由各相关高校自行安排进行,而且其备考者和候选者基本上都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者和硕士研究生英语的受教育者,)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目前是我国社会教育系统中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的最高层次考试。这种考试通过高端人才的系统选拔和录用从根本上作用于国家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因此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全体和备考方式的与众不同之处。

      与其他很多种考试所不同的是,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没有任何现有的社会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活动与之相对应;但由于其具有“选拔”功能,它又与“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等标准参照性考试有着根本的区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备考者的英语学习活动基本上属于独立或独自的学习活动;而由于前面提到的外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这些学习者大多缺少独立学习的经验。因此,对于我国英语及其它外语语种的学习者来说,考试具有超出一般学习活动的导向、规划和指导作用,他们更需要通过考试来帮助其规划和规范学习行为的范畴、质量、效率等诸多方面。另外,对在校研究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备考期间的学习方式对于研究生后来的学习产生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因素决定着对于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基本属性和功能的研究具有规划和指导学习活动的突出作用。

      3、对于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研究。

      (1)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应试,也不仅仅是为了对外交流,最主要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知识”总量和改善“知识”质量。因此,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就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获取综合知识的能力。随着英语教育成为我国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本内涵都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对象是我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精英分子和骨干力量,其对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不可推卸的示范和领导责任。因此,对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方面的一般性知识要求应高于对于一般公民的要求。这对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考试内容产生着根本的影响。本课题对于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知识范畴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认为哲学、历史、教育学等十六个范畴的知识都应成为考试内容(详见“课题研究总报告”的相关部分)。

      (3)从知识教育的角度考虑,英语教育是通过专业和素质这两个基本的范畴实施的。由于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高等教育阶段(含研究生阶段)纳入统一规划的英语教育目前基本上属于素质类的范畴,而专业范畴的英语教育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因此,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在能力培养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该阶段学习者素质领域的一般要求,即通过英语教育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类知识和语言能力水平;但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通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来积极地促进和带动受教育者在英语教育的专业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

      4、对于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与重点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组提出的建议是,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在考查形式的建设上应该朝着全面、深入、灵活这三个方向发展。这种取向既与教育和英语教育的整体目标相吻合,又有利于在技术层面解决因社会上一些考试辅导机构的误导而出现的相当一部分考生通过“猜题”或“押题”等形式投机取巧的问题。

      目前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所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考生过高地估计了试题所涵盖的内容在应理解范围中的权重,认为试卷所涉及的范围和形式就几乎完全代表了所应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这种错误的取向和学习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英语学习的整体质量,而且对学习方法和是非标准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课题组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考试辅导机构泛滥和误导学生的问题。)

      所谓“全面”是要保证应该并可能测试的方面和内容都成为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这不仅包括知识范畴方面的考虑,还应考虑到研究生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使用英语的领域(如资料阅读、工具书查询、网络浏览等)和语言艺术方面(如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类型)。

      “深入”是要保证研究生英语教育在遴选上的深度应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卷设计的深度。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努力提高深度理解和表述能力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更具深度、更为重要层面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通过考试来加以测试的。

      “灵活”是要保证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在考查内容和形式上不拘泥于有限的定式,既最大限度地减小应试对考生的影响,又摆脱“应试辅导机构” “预测”的干扰。(考生需要充分了解:首先,一份试卷是根本不可能完全涵盖所有知识范围和内容的。无论什么样的考试,每次选取的只能是学习内容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其次,试题命制过程中对要测试的内容和能力存在不可避免的取舍。被测试内容中的可测试点一定是远远大于实际上的被测试点的。)只有当相关的英语学习者整体上按照学习的方式去备考的时候,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才能真正成为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5.关于考试指导性文件的内容构成。

      目前《考试大纲》等指导性文件都只是用简洁、提纲挈领的形式对于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测试重点加以描述。课题组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该通过《考试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和门户网站等其它形式对于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系统归属、考试目的、考试内容的知识范畴、来源(即备考者未来在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中可能使用的资源)、语言艺术形式、语言知识等方面的规定加以更为明确、清晰的表述。仅仅靠一套样题不足以表述清楚这一系列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考生在系统、明确的知识维度和范畴框架下进行系统地语言学习和准备考试,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以孤立的、“押宝”式的方式为了备考而备考。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直接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理论方面的建设工作不够充分,课题研究的诸多方面需要从基础做起。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

      研究工作初期阶段的任务包括:(1)社会教育、研究生教育、考试的法律法规;(2)教育领导机构相关政策及其解读;(3)相关历史资料的查找和梳理;(4)语言测试理论和已有认识成果的整理。

      2.问卷调查

      本课题针对研究生教育和考试设计了相关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选择题和开放性试题两个部分,所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本科英语教育、研究生英语教育,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等几个领域,同时,还包括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研究生英语考试备考的看法以及对日常英语使用情况的看法等。问卷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四种:问卷1: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者;问卷2:研究生在校学生;问卷3:研究生任课教师;问卷4:用人单位(包括高校、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系统理论框架的搭建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问卷内容和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课题研究总报告”附录6)

      3、座谈与访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高校及研究生招生单位的需要,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由北京市十多所高校和研究生招生单位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到各高校和招生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具体看法和建议。

      研究工作中后期阶段的辅助方法还包括:(1)系统框架构建,提出“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本体模式”。即力求做到: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在我国社会教育体系中定位合理、适当;考试的目的科学、系统、完整;考试内容与目的实现最大值的一致;考试整体形式与考试的目的和内容实现最大值的一致。(2)系统校验,在可操作的范围内对于相关模式的各主要方面加以验证,并根据结果进行初步修订。(3)专家论证,由专家对相关研究成果和结论做出合理性、理论价值、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研究结论加以进一步完善。

      二、结论与对策

      本课题从教育系统论的视角和本体论的层面来探讨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根据我们的文献检索,这种努力在我国英语教育研究领域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获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

      依据这些成果,我们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定位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即“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科建设的两个主要“资源”应该是对实践中历史经验的客观、系统、全面、充分的总结和对系统学科指导理论的持续建设。但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存在着历史经验总结不足和理论系统偏向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不够准确,高校英语教育自身的整体目标、教育内容的范围和构成出现偏向和缺失等问题;并进而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问题的出现。

      (二)现实中我们对于“应试教育”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偏见。我国社会生活的外部环境决定着“应试模式”是避免学习活动“盲目”的有效手段,因而是我国英语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现实中“过分应试”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学习目的和合理、可见目标的缺失,而不在于应试本身。随着这些目标的确立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过分应试”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应试”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三)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功能不应被误解或被人为地误导。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是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首要功能是为国家遴选通识知识领域的高端人才;同时,鉴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特点,该考试还不得不承担着帮助考生规范英语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质量等多方面的功能。

      (四)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政策制定和试题命制应将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专业英语领域的知识加以区分和灵活“融合”运用。考试应该系统、全面、充分地考虑到研究生英语教育所应涵盖的知识与能力的维度、范畴或领域、各范畴或领域的彼此作用和关系、知识结构对于能力培养的作用等核心因素和概念,并将这些在《考试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中加以明确表述。例如,按照一般的习惯,现代社会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应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与传媒、法律、宗教、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理与天文、国防与军事等至少16个知识领域。

      (五)相关教育领导机构应通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试样题等形式帮助考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所考查的综合知识和语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尽管无法做到“测试范围 = 学习范围”,但要尽可能地朝着“全面”、“深入”、“灵活”考查的方向努力;同时,要让考生充分了解“测试范围小于学习范围”这一点,无法测试的部分往往更有意义和价值。通过灵活、多样化的形式,客观、系统、全面地评估考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诸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同时避免由于形式有限和缺少变化而出现的(被某些考试辅导机构)误导备考者“押题”等错误备考方式。

      三、成果与影响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共发表阶段性成果16篇,其中期刊发表14篇(含一篇即将发表),会议宣读5篇(含3篇后来在期刊发表),并在这些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搭建了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本体基础研究的理论框架。

      从中国知网上查知:截止2016年7月1日,《旧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特点研究及其启示》一文被引用2次;《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一文被引用2次;其他论文也被多次引用。

      当前,教育部已启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制工作,这是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将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准则参照,开发多等级、连贯有序的系列考试。在此基础上,适时整合现有英语考试,减少重复考试。该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能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四、改进与完善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

      (一)本研究的不足

      由于研究过程中相关“背景”认识基础的缺失使得前期相当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被迫集中在“背景框架”的建设上,虽然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本课题和其它研究工作均有很大的帮助,但客观上对于课题核心内容的投入显得有些不足,一些细节问题无法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研究。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从教育科学和教育系统论的角度展开对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研究,这一工作应该说是才刚刚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应该从“纵”和“横”两个方面继续进行。

      从“纵”向看,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认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来达到促进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仅限于观点的表述。课题组虽然也做了一些实证研究,但还需要许多更加具体的研究设计、实验和论证工作才能让有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考试的实践中。

      从“横”向看,由于实际上的“战线”拉得很长,一些研究成果尚很“笼统”,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加以细化和精确化。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拓宽”和“加深”,研究成果才能得到更加准确的表述,才能为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才有可能转化为实践。

      全国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是我国社会教育系统中由国家考试机构统一实施的最高级别的英语考试,是高级人才培养的“检查程序”;同时,由于在考试准备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社会教育阶段或形式,该考试对于考生未来的英语学习影响甚大。因此,这一考试的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无论是课题组群体还是研究人员个体都将继续持久、努力地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五、成果统计一览表

  • 期刊论文

      序号

      作者

      成果形式

      成果名称

      出版单位/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

      (CSSCI/核心)

      出版时间/

      刊物期号

      转载

      获奖情况

      决策采纳

      1

    田强、

    李洁红、

    乔辉

      论文

      Three Model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三种模式)

      Sino-US English Teaching(中美英语教学)

      CEPS,ERIC来源期刊

    2013年第10卷第9期

         

      2

    田强、

    蔡坚、

    乔辉

      论文

      Some Ontological Issues on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几个本体命题)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美中教育评论)

      CEPS,ERIC来源期刊

    2013年第12卷第3期

         

      3

    田强、

    姜涛、

    乔辉

      论文

      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

         

      4

    张立杰、

    田强 等

      论文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与几种教育形式的关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4期

         

      5

    田强、

    乔辉

      论文

      旧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特点研究及其启示

      中国考试

     

    2014年第6期

         

      6

    乔辉

      论文

      关于英语作文网上阅卷及误差控制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增刊

         

      7

    乔辉

      论文

      A-level考试改革及其对我国教育考试的启示

      考试研究

     

    2015年第1期

         

      8

    田强、

    李慧杰

      论文

      Major Causes for Problems with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中国英语教育现实问题的主要原因)

      Literacy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ducation Journal(LICEJ)

     

    Volume 6, Issue 1, March 2015

         

      9

    乔辉

      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改革探索与思考

      外语测试与教学

     

    2016年第2期

         

      10

    田强、

    乔辉

      论文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中英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考试

     

    2015年第5期

         

      11

    乔辉

      论文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改革的思考

      考试研究

     

    2016年第2期

         

      12

    叶若舟

      论文

      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探索

      海外英语

     

    2013年15期

         

      13

    叶若舟

      论文

      关于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校园英语

     

    2014年5期

         

      14

    乔辉、

    田强

      论文

      关于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在认识层面问题的思考及其改革探索

       

    待发表

         

      1.“成果形式”请注明为论文、编著、专著或教材

      2.“获奖情况”请填写政府颁发的、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奖项名称应与课题名称对应

      3.“决策采纳”指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并附有基本材料和相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