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电动三轮车困境与海外经验借鉴
深圳整治行动引发快递行业震荡,全球各国快递配送方式观察
近日,深圳开展"禁摩限电"整治行动,导致快递企业大量电动三轮车被查扣,直接影响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虽然交警部门解释该行动并非专门针对快递行业,但短期内已造成快件积压、运力不足等问题。
交警方面表示,快递企业使用未列入配额管理的电动车属"明知故犯";而快递行业则指出,全国90%以上的末端配送依赖电动三轮车和两轮车,现行车辆配额明显不足。
为此,深圳交警宣布将增加5000辆备案电动自行车配额用于快递配送,并调整部分电动车管理政策,以应对行业发展需求。
一边是蓬勃发展的电商快递业,另一边是日趋严格的交通和安全管理规定,这一矛盾如何化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或可提供参考。
在中国香港地区,快递主要依靠汽车、面包车或小推车进行配送,鲜有电动三轮车。对于住宅地址,快递员通常不会送货入户,收件人需自行下楼取件。若要求上门投递,则需额外付费。
日本的快递服务体系成熟完善,用户甚至可以精确至两小时为单位设定派送时间。中远距离主要采用大型货柜车,近程则使用手推车或自行车。快递员待遇优厚、服务细致,保障了稳定的从业队伍。
在比利时,是否享受送货上门服务取决于消费者选择的快递种类及支付费用。一些电商平台推出多种收货模式,包括到店自提、指定地点收取等。近年来还出现了私人"点对点"快递服务,适用于文件、信函类物品,收费经济便捷。
各国实践经验表明,快递"最后一公里"的解决不仅依赖于交通工具的选择,还需构建多元化的配送体系与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以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